一次我給一所小學上心理輔導課。課后一位小女生走到身邊跟我說:
老師,我站在高處不知道為什么就想往下跳。
聽到眼前這個十來歲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說出這番話,我把她請到老師辦公室跟班主任一起了解孩子這種念頭背后的原因。 小女孩告訴我,在家里,媽媽和奶奶只愛弟弟,爸爸幾乎都不在家里,弟弟搶了她的東西被罵的總是她。種種的委屈,在當下隨著眼淚洶涌而出。她告訴我,她不想活了。
近些年,自殺低齡化趨勢很明顯。根據英國雜志《經濟學人》統計,全球青少年自殺率中國居首位。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:上海地區有自殺念頭的中小學生占24.39%,有5.85%的孩子曾計劃自殺,并有1.71%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。這些數字觸目驚心。
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花季少年,為何會選擇這樣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呢? 就目前青少年的現狀來說,他們內心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學習、生活、人際、未來、自我認同、情緒管理和社會支持等多方面壓力。適當的壓力對人是有促進作用,但它超負載則會壓垮一個人。 學生可能面臨著一種或者多種壓力,最后壓垮孩子的并不是壓力本身,而是TA的支持系統。
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,在極端的壓力情境下,有了信念才有支撐TA活下去的動力。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.弗蘭克爾,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就是憑借著強大的信念戰勝死亡的威脅。人只要有了信念,壓力會使TA會變得更有韌性。 幫助建立孩子的信念系統很簡單——你的愛與你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持。你可以從——保護、允許和力量這三個關鍵詞入手,幫助孩子建立起支持系統。 未成年的孩子應對風險的能力是很低的,所以你需要保護TA。這是法律義務,也是身為父母天然的義務。你除了給孩子提供生命安全的保障之外,還需要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的保護。 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,這種愛不是嘴上那句簡單的“我愛你”,而是你對孩子無條件的愛。也就是你愛的是孩子這個人,而不是因為TA做了什么事情才去愛TA。當孩子遇到困難,你需要站在孩子的身后,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。孩子感受到你的保護,就有了安全感,就有勇氣去面對挑戰。
在現實中,很多家長害怕孩子的情緒表達。孩子哭了,就會馬上制止孩子的哭泣;孩子生氣了,就會用更強烈的憤怒去壓制孩子;孩子難過了,會告訴孩子沒有必要為那些事情傷心;孩子因成功而喜悅時,會告訴孩子不要高興得太早。
家長除了制止孩子的情緒表達之外,也會害怕孩子犯錯。一旦孩子犯錯,家長就會習慣性地讓孩子體驗到“羞愧”、“內疚”、“自責”,這么做是希望孩子“知恥而后勇”。而羞恥情緒對人的殺傷力是很大的。家長希望孩子完美,這個觀念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錯誤,金無足赤人無完人。一個成年人尚不能盡善盡美,更何況一個孩子?你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允許——允許孩子的情緒表達,允許孩子犯錯。在錯誤中尋找答案,讓孩子學會變被動為主動,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感。 你還需要告訴孩子,要敢和侵害自己的人、傷害自己的行為說“不”。一個有拒絕的勇氣和力量的人才是自由的人。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才不畏艱難,才能從容應對各種困境。
保護、允許和力量是建構孩子健康心理的三個關鍵?!氨Wo”為孩子提供安全感;“允許”讓孩子有更廣闊的空間嘗試各種可能性;“力量”讓孩子有掌控感,有戰勝壓力的信心。有了這三道護身符,你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站在高處了。